在中国古代,历法是指记载某一时期或期间节令、气候变化情况和日晦阴阳变化规律的书籍。一般来说,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法。有的朝代只有一部历法,叫"历";有的朝代编了多部历法,一般叫"历乘",有些甚至是"历谱"或"历集"。
中国的历法早起于周朝。在《尚书》中记载,有关日晦阴阳变化的知识已经出现。在春秋时期,卜辞和占卜用的日子,也有关于太阳、月亮和星辰运动的记录。到了汉代,中国历法开始与西方国家比较接近。《史记》中记载,有关天地阴阳之变的一些知识已被应用在算术方面。从公元104年起,由司马迁所著,到公元74年结束的"汉书"中,一部历法记载了许多关于太阳、月亮和星辰运动的情况。这部历法也被称为"新历"。然而,从公元220年开始,直到西晋时期,因中国朝代频繁更迭,使得这一时期的历法逐渐脱离实际。此后,一直到了唐朝才重新恢复正常。然而,这个时候虽然历史上有过长时间的相对稳定,但是在天文学方面的观念与西方国家还是有明显差异。
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构成是"甲乙丙丁等"的记载体系,通常称为干支。这种系统是中国历法的一个特点,也使得它在东亚各个国家中保持稳定性。在汉代,这种记录系统被扩展到了十二月以及六十日。这一系统在后来又被应用到日晦阴阳变化的记载之上。除了干支之外,中国历法还有许多关于太阳、月亮和星辰运动的情况的纪录,如"春分","夏至","秋分"等。这些记录也是中国历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历法经常与天文学有关,如日晦阴阳变化规律、气候和节令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天文学主要还是注重太阳、月亮和星辰运动,而不是像现在那样专门讨论行星运动的问题。在公元2000年前后,一个新型的历法系统被创立,这就是所谓的"农历"。这个新的历法系统结合了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律和十二月以及六十日纪录,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新的太阳、月亮和星辰运动的计数方式。在中国古代,历法还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如节令、气候变化情况、日晦阴阳变化规律等。这些都是历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的一些原因。在中国的许多历史文物中,有关历法的记载也是相当常见的。而作为一项主要文化遗产,在长时间里,中国历法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